前两天,家里收稻谷,想着母亲一个人可能招呼不过来,于是,请假半
前两天,家里收稻谷,想着母亲一个人可能招呼不过来,于是,请假半天回家帮忙。
对于农家来讲,收稻谷应该算是一年当中最累、最热,最重口味儿的体力劳动了。
【资料图】
一到家,喘口气,喝杯水,找袋子,翻绳子,开着自己的小摩托三轮出发——一场扎实的体力战打响了。
到达目的地,收割机正在我家田间强硬快速地推进,一排排壮硕的稻谷旋即被吞卷进谷仓,打碎后的稻杆兀自在另一端悠闲地倾吐抛撒。妈妈挥舞着镰刀,刷刷刷三下五除二削掉收割不到的稻禾,迅疾扔进到机仓。五六分钟之后,六七分田全部收割完毕。此时,收割机的谷仓也满了。待收割机开到路边,主人家就要扯出蛇皮袋,忙着装谷了。
扛谷怎能少得了我?蹲马步、弯腰下沉,右手抓住袋角(有时也没有用绳扎住),左手托住袋子的腰部,一二三,脚、腿、腰、手从下往上一提劲,于是一袋沉沉的稻谷就被甩到了肩上。直立,走起,往三轮车上一扔,继续去搬下一袋。动作是那么的干净利落,其他大叔大伯一看,都不禁感叹:“还是冇年纪,还做得。”
遥想当年,稻谷是一把一把收割,一把一把脱粒的。当一块田快要割完的时候,就可以用脚踏式打谷机(是一种挂在传统的谷桶上用脚踏驱动滚筒将谷粒打下来的机器)去脱粒了。
那时,妈妈是“割禾”的一把好手,从右到左,刷刷刷刷...,七株放倒;再从左到右,刷刷刷刷...,又七株放倒;这样放到一起正好一把,拿着去脱粒刚刚好。
爸爸是“脱粒”的一把好手,干得特细。他往往抄起一把稻禾,人就跳上了脱粒机,脚下用力地踩踏着,双手就抱着稻杆全方位地旋转了。随着脱粒机的滚筒转动,稻禾上的谷子就无所遁形地全部掉到谷桶里。临扔前,爸爸还不忘将那把稻禾在谷桶上摔了又率,以将谷粒赶尽杀绝。
而那时的我,就是“递禾”的一把好手。爸爸脱完一把,我就欢快地递上的一把,如此往复。干得欢快而满足。有时,谷桶离地上的稻禾太远了,我就和爸爸分别站在谷桶两边,一人抓住谷桶的一个“耳朵”,拖着往前面走。
谷桶快要满了,就要“除谷”了。爸爸忙着清谷入筐时,我就学着爸爸的样子在打谷机上面像模像样地脱谷。爸爸总会叮咛我小心,生怕我们小孩站不稳,反被滚筒卷到手了。村里,有过几个这种案例,想想应该会很疼吧。
箩筐装满后,就要“挑谷”。一担一担地往家里担。湿湿的稻谷,一担一百多斤,担起来着实不易。爸爸妈妈,两个肩膀都能挑,当右肩膀没有力气时就扁担一旋换到左肩膀,如此重负,也能一口气挑到家。而我天生就是个右肩控。干不了大事。
脱粒后的稻杆,扔到田里都是有讲究的。一般三把三把地扔在一起,忙完收割脱粒,这些稻杆就三把一个的扎起来,一是便于晾晒,二是便于清理,三是便于收集。那时,家里柴火少,这些稻杆就被发配到灶屋去烧火煮饭菜。养了牛羊的人家,就会把稻杆一大捆一大捆地垛在仓房里,作为牛羊越冬的食材。当然,很多人家也会将稻杆铺在辣椒树下,一为保湿,二为除草。后来,日子慢慢富裕了,稻杆也渐渐受了冷落,多被烧掉、化为春泥了。
收回来的稻谷放到“晒谷坪”里充分翻滚、暴晒,扫帚扫除夹在里面的碎屑稻草,一粒粒金黄饱满的稻谷,就算出来了,等到晒了两到三个太阳,拿几粒谷子放到口里尝一尝,如果咯嘣脆就可以装袋往家里的谷仓里面堆积了。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,脚踏式打谷机有用柴油机或电机带动;动力更强劲了,也节省了人工力气,大大的提高了效率。
再到后来水稻联合收割机可以直接将水稻收割后打出谷子输出,而且干净,就连里面的碎屑稻草也被筛选过滤出来了。当然早两年收割机收割的稻谷还要一袋袋去田中间捡拾,然后一袋袋背到路边的车上;后来收割机也越来越先进,收割好的稻谷,可以存着,等到满仓时直接拖到田边进行装袋或者装车。而以前是甩开膀子肩挑手扛,现在也是车子托运了,总得来讲,轻松多了。 那以前汗流浃背的几天双抢也不复存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