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今年,上海电视节已经举办了28届,每一届电视节背后都有无数人默默地
到今年,上海电视节已经举办了28届,每一届电视节背后都有无数人默默地付出。
(相关资料图)
他们中有为电视节贡献青春的60后,也有充满朝气的生力军,他们的付出和努力,让优秀的电视作品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支持和喜爱,陪伴一代代观众成长。
走近他们,你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上海电视节的往事和未来。
01
60后张明
(为电视节工作37年,退休职工)
回首第一届,动手当木工
今年,第28届上海电视节,也是张明第28次参加上海电视节。
“1986年,那年我25岁,被抽调去筹备电视节。当时还不叫上海电视节,叫作‘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’。”张明说,“36年,我陪着上海电视节一起成长,去年我退休了,但我割舍不下,今天还是为白玉兰评奖来帮帮忙。”
张明 ©王凯
回想当年筹办第一届电视节,大家都没有经验,别说是举办电视节,甚至都没有人参加过一次国外的电视节。
于是,张明和八九位同事一起,摸着石头过河,他们还给自己定了规矩,有问题自己动手解决,不拿国家一分钱。
第一届上海电视节
为了“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”搭建电视市场的展台,张明和几个年轻人就自己动手锯木头、量尺寸、做展板。“哪像现在这么方便,铝合金拼接一下就行了。”张明说。
不仅要动手做木工,从论坛到展播再到电视市场——第一届还没有评奖环节——全都要靠这不到十个人完成。
歌声与微笑音乐:上海小荧星艺术团 - 世纪歌典(第十六辑)少儿篇
《歌声与微笑》
很多观众都知道《歌声与微笑》是上海电视节的会歌,但如今却鲜有人知上海电视节从第二届起还有了会旗和吉祥物。
吉祥物叫作“海猴”,是一只像孙悟空的猴子。
“海猴”在第二届上海电视节亮相
从1986年起,张明和同事们的“办公室”临时搭建在一个电视台车库楼上的一间废弃房间。就在那60个平方米的房间里,张明和同事们筹备了最初的几届上海电视节。直到1990年代,他们才有了独立的办公室。
看到如今上海电视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飞速的发展,张明有时会和年轻人说:“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会碰到各种困难,只要努力,慢慢总会成功的。”
本届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 ©王凯
02
80后张昊翀
(中华艺术宫惠民放映点工作人员)
观众来看剧,我看见幸福
昨天,在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艺术剧场里,“白玉兰飘香”线下惠民放映活动放映了一部来自英国的《神秘博士:博士之力》。
作为工作人员,参加电视节的惠民放映活动,张昊翀已经有两三次了。但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年轻观众打扮成剧中人物来看剧,散场后,观众还用剧中的台词互动,张昊翀热心地帮他们在海报前拍照合影。
张昊翀
“这和在家一个人看电视、看平板电脑感觉肯定不一样。要知道像《神秘博士》这种剧如果不是惠民放映,上海的观众很少有机会能在线下看到。所以这部剧的粉丝虽然在线上一直有互动,社团也有一些线下活动的,但是聚在一起看大银幕的线下放映,应该是没有或很少。他们中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在线下相聚,相见恨晚。”张昊翀笑着说。
参与惠民放映的观众
对于张昊翀来说,他最期待今年惠民放映的作品是《宝可梦 旅途 目标是宝可梦大师》系列,中华艺术宫特意将这一系列动画片安排在端午节期间,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能有时间来看皮卡丘和可达鸭。
张昊翀说:“能看到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来看剧,我们也感受到满满的幸福。”
中华艺术宫惠民放映时间表
03
70后胡文浩
(上海电视节观众,纪录片工作者)
儿时动画片,长大纪录片
“我是上海人,小时候,我最早知道两个节,一个是上海旅游节,另一个就是上海电视节。学校里搞活动,经常组织同学上台唱《歌声与微笑》。”胡文浩说。
胡文浩
身为70后的一代观众,胡文浩是伴着电视一起长大的。五年级之前,胡文浩家里还没有电视机,只能到弄堂里别的小朋友家里蹭着看,直到妈妈叫他吃饭,他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。
后来,自己家里也有了电视,胡文浩也曾听爸爸妈妈说起过,每到上海电视节,都可以看到一些好的电视剧。
如今的惠民放映吸引大小观众
“我还是最喜欢看动画片,尽管他们看的很多剧我也不太懂,但里面一些风景我很喜欢,这可能也是我长大了特别喜欢看各个国家的纪录片的原因吧。”
如今,胡文浩从事着和电视纪录片相关的工作。
本届电视节“一带一路”节目互播活动 ©王凯
上海电视节上“一带一路”节目互播活动要推出60余部优秀视听作品,在电视台及网络视听平台播出,向观众展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独具特色的文化。
这让胡文浩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片子,“我特别喜欢中亚那边的风光,尤其是那边的纪录片,如果不是上海电视节,平时我们也很少有机会能看到。”胡文浩说,“我们这代人要感谢上海电视节,陪我们成长,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。”
第28届上海电视节 ©王凯
04
他们的故事
记者手记
今年是张明退休后第一次回上海电视节帮忙,这让他回忆起筹办第一届电视节的经历。
可以说,他们为上海电视节付出了心血和青春,也为上海电视节打下了基础。
1988年,上海电视节正式定名
新时代,上海电视节软件硬件都不断提升,舞台搭建更便捷,工作人员的服务也更贴心,尤其是线下惠民放映活动更需要工作人员的努力。
张昊翀作为一名工作人员,尽管自己也是“宝可梦”的粉丝,但他宁愿放弃观看的机会,也要让市民们看得开开心心。
如今的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不乏高科技产品
©王凯
当然,除了工作人员的付出,观众的关注和参与,对于电视节的发展壮大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从小爱看电视的胡文浩,长大后也成了一名纪录片工作者。可以说,上海电视节陪伴了他和整整一代人的成长。
无论是电视节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,
还是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,
他们的故事,
也是上海电视节一路成长与高飞的故事。
新演艺工作室
作者:吴翔
编辑:小开
图片:受访人供图、王凯摄影、主办方供图,部分源自网络
©新民晚报文化部